8月8日,浙江稠州男篮后卫王奕博身穿青岛队训练服现身CBA夏季联赛新疆站替补席,但他无法登场——转会流程被浙江队单方面卡死。 这场僵局背后,是CBA规则漏洞、俱乐部矛盾与球员命运的激烈碰撞。
王奕博与浙江队的合同已于7月底到期。 浙江男篮早已将三个顶薪名额分配给吴前、程帅澎和刘泽一,仅能为王奕博提供年薪约300万元的C类合同。 青岛男篮则抛出600万元顶薪报价,差价高达一倍。 按CBA规则,浙江无法匹配顶薪即应放人,青岛也备妥了培养费(金额为新合同年平均工资,约600万元),但浙江拒绝提供收款账户,并声称“王奕博所有权不属于俱乐部”,导致交易停滞。
浙江队的矛盾态度早有伏笔。 总经理方俊曾试图挽留王奕博,但因薪资空间不足被迫放弃。 俱乐部转而索要1500万至2000万元转会费,理由是“高诗岩转会费达2500万”,而青岛仅愿支付规则规定的600万培养费。 浙江此举被指破坏规则平衡。
王奕博的离队意愿明确。 上赛季他在浙江场均仅得5.7分3助攻,因小外援挤压和战术边缘化,出场时间锐减。 青岛主帅刘维伟是其恩师,承诺主力位置及30分钟以上场均时间,职业前景与收入双提升的诱惑难以抗拒。
展开剩余50%俱乐部恩怨加剧了矛盾。 刘维伟曾任浙江主帅,与总经理方俊关系紧张,2024年季后赛青岛2-1淘汰浙江后,两队矛盾公开化。 浙江此次阻挠转会,被质疑掺杂对刘维伟的个人情绪。
CBA现行规则暴露结构性缺陷。 培养费制度要求新俱乐部按合同比例补偿母队,但浙江拒绝履行义务,破坏球员流动秩序。 同时,“顶薪锁人”政策使浙江仅用300万即可强留球员,而青岛的600万报价反遭抵制,球员择业权被架空。
本土球员供需失衡放大了矛盾。 王奕博虽数据平庸,但在本土后卫稀缺的市场上成为抢手货。 类似案例包括祝铭震(场均8分获顶薪)、陈国豪(B类合同潜在收入可达千万),反映出CBA优质本土球员的溢价常态。
青岛男篮的资本实力成为破局关键。 国企背景的青岛国信集团近年重金投入,此前豪掷2500万买断赵嘉义,此次又为培养费预存资金。 浙江稠州作为民企控股俱乐部,财务压力下更倾向索取高额转会费弥补损失。
8月9日最新进展显示,王奕博已参与青岛队合练,但法律层面仍属浙江球员。 CBA联盟暂未介入调解,僵局持续消耗三方利益。
夏季图文激励计划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